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昨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俄乌冲突发生近两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制裁浪潮和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击。在这些压力下,在俄外资企业纷纷撤离——暂停对俄投资、缩减在俄规模、从俄罗斯撤资,乃至完全退出俄罗斯市场。俄罗斯政府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外资撤离冲击。报告认为,外资撤离是否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打击现在还未成定论。
这份名为《撤资浪潮之后:在俄外企情况、俄方应对及对我启示》的报告对退出俄罗斯市场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美国及其盟友占退出俄罗斯市场公司的绝大多数,民众对俄态度、在俄盈利能力与资产类别影响着各国企业留存率。从舆论角度看,美西方国家民众对俄罗斯的态度与该国企业撤离率具有正相关性;从公司经营角度看,盈利水平高或重资产占比大的外国公司更不愿脱离俄罗斯市场。
截至2024年2月2日,在基辅经济学院追踪的3708家在俄外国公司中,共有1614家继续运营,占43.53%,其余2094家企业的在俄业务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两年来,共有352家外国企业完全退出俄罗斯市场,占比9.49%。其中来自“五眼联盟”、欧盟及日韩的企业有328家,是退出俄罗斯市场的“主力部队”。
报告指出,舆论压力、经济制裁与军事冲突都对在俄企业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外资撤离冲击,主要有:成立外国投资政府控制委员会、收紧外资出售条件并取消“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专利赔偿金、鼓励本土资本收购撤离企业。此外,俄罗斯政府还积极推进进口替代,通过平行进口规避禁运。
俄罗斯政府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外资撤离,降低了外资撤离的负面影响,但该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撤离企业的回购协议一定程度阻碍了友好国家的替代性投资,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针对俄罗斯的应对措施修补制裁漏洞。
就俄罗斯实际情况而言,外资的退出对其本土企业的影响是两面的。一方面,外资在微电子、IT、汽车等行业的撤离对俄罗斯经济和本土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俄罗斯的部分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制裁限制。另一方面,政府主导了对外资的收购行为,本土资本能够低价收购外资企业,政府也从中抽水,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产业壁垒低、可替代性强、国产化率高的行业,外资的退出反而使本土资本受益。
报告指出,面对外资撤离俄罗斯的现状,中国应加强对欧经济合作,坚定不移对外开放,重视舆论宣传,并重新评估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
根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2月7日发布的俄罗斯统计局评估数据,202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为近10年中除2021年以外的最高值。该部预测2024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