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人虽然出身草根,但他们却在兵法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这种现象着实令人好奇:这些草根出身的人究竟是如何在军事智谋上脱颖而出的呢?
他们的军事天赋和智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努力锤炼而成的呢?难道兵法真的是只属于名门望族的专属领域吗?
一、谁能成为名将?
常遇春和徐达都是草根出身,文化不高,年轻时都经历过动荡与困顿。他们早年参加起义军,担任冲锋陷阵的小卒。尔后,他们在一次次真刀真枪的战斗中冲破重围,在无数次浴血奋战中挣得胜利。
起先,常遇春仅是郓城县一个印刷工人的儿子。他自幼酷爱武术,却苦无钱拜名师。于是常遇春时常蹲在道旁观摩武术家的武艺。他悟性奇高,仅凭几年的偷师便打下扎实的根基,身强力壮,上山当起了匪。这条歧路走偏了近十年后,朱元璋的起义旗帜感召他归正。
与此同时,徐达生于一个南直隶的村寨。家境贫寒,为了温饱他早早离家,卖身当了孟买的海员。可他始终难以平静,辗转加入起义大军,为的是推翻统治者,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谁能料到,十几年后他们将联手为明朝开疆拓土,一北一南打出了辽阔的疆界!常遇春内心渴望大展宏图,徐达有着正义感与责任心,这成就了他们卓越的武勇与胆魄。当元明政权更迭,江山易主之际,圆润歪曲的钉子必须要钉上!而这钉子,就是常遇春与徐达他们。
二、万里长城的日夜奠基,这才是徐达真正的兵法
徐达从海上归来,从一名逃荒的平民,到风雨如磐的明朝之臣,中间没经历无数次的磨难与洗礼。公元1351年,朱元璋在集庆(今江苏南京)升旗,徐达二十岁这年跟随朱元璋回乡募兵。次年朱元璋自立省府,徐达为箕州副将,开始管理军务。
公元1355年,徐达跟随朱元璋率部渡江南下,亲力克下太平(今安徽当涂)。他们顺江东下直插集庆,解除了撤退路线上的后顾之忧。这使朱元璋在江南立足,奠定了未来建国的基础。
战事一波三折,数年间他们相继攻占镇江、常州、池州等南方重镇。而徐达任鞍前马后的先锋,真刀真枪地历练着自己的用兵之道。
他始终保持谦卑,总结每次战役中的得失。渐渐徐达懂得运筹帷幄,体察行营中委实之处,御敌制胜。他深知兵法不过空谈,唯有实战中总结才是立体真知。于是他意识到自己仍需努力,于是对朱元璋言官僚主义不可取。
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他与常遇春等人冲鋒陷阵,全部歼灭陈友谅军,再次为明军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几年,徐达平定江南,夺得重镇如溧阳,这令他成长为指挥若定的一员猛将。他有进可图,防守严密。朱元璋为之称赞不已,常常夸奖徐达是自己的“万里长城”。
公元1367年九月,徐达统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城破平江,擒敌主帅张士诚;继而活捉益都留守司马,接连攻下登州、寿光诸城。这场北伐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撼动了元朝政权的根基。由此从各路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徐达的名声越发远扬。
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徐达子承父业,平定河南、甘肃等地。公元1385年徐达病逝,被朱元璋追念为“万里长城”与“中山王”。他为明朝奠基立下卓著功勋,倘若没有他在南京、湖北等处的疆土保卫,今日难见如此辽阔疆土。而那名沉默寡言的小卒,也终成百战百胜的猛将。
三、常胜将军的武艺,浴血奠基的疆边万里
常遇春十九岁时混迹游匪,械斗多年练就一身武艺与气节,遇上朱元璋后便铤而走险,成长为彪悍的战将。起兵招安时,常遇春已近而立之年,他依然钢铁般的意志,从不屈服于暴政之下。宿命的际遇让他成为朱元璋麾下日后最杰出的屠户。
公元1355年常遇春参加朱元璋起义,他与徐达等青年将领随军南下,明军克复太平后他立下首功。尔后常遇春躬行实践,在集庆之战中活捉元帅蛮子海牙。他运筹帷幄,以逸待劳,以少胜多,大败元军。此战功勋彪炳,常遇春声名大振。
阳奉阴违的吕珍心怀叵测,常遇春三次击败他,缴获人质七百余名,坚守大局。常遇春深得明太祖信任,只身前去游说吕珍死党吴王也投降。其间他屡次力战击溃元军,为朱元璋攻破婺州立下汗马功劳。
他是先锋一员猛将,真枪实弹地洞悉战场的残酷。在鄱阳湖之战中,常遇春马革裹尸突围,保全了朱元璋性命。此战他身先士卒,与其他将领歼灭陈友谅大军,将明军从绝境中解救出来。朱元璋始终感念他,封其为“辅国公”。
公元1364年常遇春率五千精锐大败援军,生擒敌将张必先。常遇春不顾疲惫,近身战斗刺瞎了张必先。在他的逼迫下,敌将陈理终于率全军投降。陈友谅势力被常遇春痛击一次次削弱。
公元1365年冬,常遇春联合徐达、汤和等猛将北伐,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张士诚的防线。终于十月时,常遇春等攻克平江,生擒张士诚本人。他转战中原,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在洛水之战大破五万元军。
公元1369年常遇春出征蒙古,俘虏元宗王致元顺帝投降。他为明朝安定北疆立下关键一战,却在凯旋归途上染病逝世。常遇春被明太祖追赠中山王,立有庙宇供后人追思。
他当之无愧成为“常十万”的猛将,若非有他北伐立功,今日中原社稷未必太平。常遇春与徐达并称“二马”,两人出身并不高贵,却悬壶济世,建立了明朝万里江山。
结语
常遇春和徐达这样的草根英雄,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而今我们追思他们,除了缅怀先人功勋,更在警示自己:不论出身如何,人人都可以用勤劳与坚忍铸就一番事业。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你我又将创造些什么奇迹呢?